近日,未来规划师——“重庆规划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暨第二届城乡规划毕业设计(论文)竞赛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圆满落幕。beat365官网建筑学院师生在本次竞赛表现卓越,荣获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本科组)二等奖和毕业设计(研究生组)二等奖各一项。
竞赛介绍
本届竞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部署,为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新时代规划专业创新人才做出了有益探索。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指导,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及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城乡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城乡规划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目前是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级别最高、最权威的竞赛之一。
本届竞赛以“规划引领城市更新、创新激发城市活力”为主题,重点聚焦城中村改造、老旧社区更新和工业遗产活化,是对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的一次具体落实,要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新篇章。
竞赛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领衔的28位专家组成,对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80余所院校的280余支参赛队伍的作品进行评议。本科组评选产生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入围奖13项。毕业设计(研究生组)评选产生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
获奖团队介绍
作品展示
《双向奔赴——“人境交互可供性”下的重庆九龙半岛新生计划》
奖项/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本科组)二等奖
指导教师/杨佳璇、朱凤杰
团队成员/唐小珂、李奕霖
设计说明:
设计选址于重庆市九龙半岛电厂片区,创新性引入“人境交互可供性理论”,探索工业遗产“新生”难题。作为重庆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厂相继关停和美术学院有序迁离,九龙半岛逐渐陷入沉寂,活力不在,亟待“新生”。“人境交互可供性理论”强调环境对人的刺激与引导价值,聚焦于构建人群与场地环境间和谐共生的供需体系。从物质空间、功能特征、社交活动及场所氛围四个可供性维度,深入剖析基地资源禀赋与人群活动需求。设计延续九龙半岛工业文化和艺术资源特色,在物质空间可供性方面,充分保留并更新电厂等建筑工业遗产;在功能特征可供性方面,合理规划功能分区,确定地块控制指标;在社交活动可供性方面,塑造景观节点,并梳理“小火车”游线;在场所氛围可供性方面,“续”文化、“续”肌理、“续”生态三方面,全面焕新九龙半岛场所氛围,从而汇聚多元人群,激发城市活力,推动九龙半岛从沉寂走向繁荣,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双向奔赴”。
《基于强度阈值与风场耦合优化的高密度城区低污设计方法》
奖项/毕业设计(研究生组)二等奖
指导教师/曾穗平
团队成员/王琦琦
论文摘要:
在应对我国大气污染、城市雾霾和气候变化等挑战的背景下,2023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凸显了国土空间大气环境防治的重要性。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融合生态学、地理学和形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密度城区建筑空间形态与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旨在识别关键的散污参数,测定有利于通风散污的街区开发强度阈值,并构建多视角下的高密度城区低污染设计方法。
研究分为五个阶段: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统计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问题,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然后,分析高密度城区在不同风气候区、污染背景和空间建设背景下的通风散污需求,建立全国可借鉴的低污染设计理论。第三阶段,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和GIS聚类分析,研究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形态散污参数对城市通风能力的影响,揭示通风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第四阶段,结合风环境模拟,提取开发强度参数,测算通风散污的最佳开发强度阈值,并建立不同功能型街区的开发强度阈值参考。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提出高密度城区低污染设计方法,包括风场优化、形态设计和控规指标设计。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建筑空间形态与风环境的耦合规律,还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阈值参考,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图1 不同建筑布局下的风-污环境
图2 控规指标与开发强度阈值指标关联体系
此次获奖是建筑学院打造“红色引擎·创新融合”党建品牌,释放党建与业务融合1+1>2效应的重要教学成果,充分展示了beat365官网城乡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是beat365官网积极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引领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今后,建筑学院依托科技竞赛创新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以对学科竞赛的热情为驱动、以对学术科研的向往为引领,引导更多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彰显新时代建筑学子勇于挑战、敢于追梦的青春风貌。